唐代的斗拱,不僅僅是為了美觀,更是結構的一部分。這個時代的斗拱,完全如唐詩一般,詩中無一廢字,字字皆精華。而到了明清時期,大部分的斗拱就變成了一種純粹的裝飾物了,亦如明清辭令一樣,辭藻華麗,卻贅余。但斗拱的作用從唐代的支撐承托屋頂的實用功能向裝飾性上的演變并非是一種退步,而是建筑技術上的發展,由此才有了對于明清建筑“飛檐凌空”這一說法。 明清建筑出檐沒有唐代深遠。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防水手法和其他制作工藝的演變所以不需要那么深遠的出檐。雖然出檐變短了,但是比起唐代更加翹起。這樣一來,一是可以讓雨水飛的更遠,二是采光通風效果更好。實際上出檐小和屋頂坡度高,一可利于排水,二能便于采光,至少在中國南方是必然選擇。相對于北方,冬夏的氣溫反差較大,出檐深遠的建筑,具有很好的防寒抗熱的作用。